必理痛翻炒經典廣告所帶來的啟示

像我這類 30 歲過外的少年,對這廣告條橋實在不會陌生。不同的是,現在這個版本的廣東話是配音的。必理痛這例子份外覺眼,因為十年前我們的集體回憶版本的廣東話是原汁原味香港製造(條橋是不是香港踱我就不得而知啦)。

近幾年其實已經越來越多在香港播放的廣告是配音版本,除了一些用華人拍的廣告,亦有很多是南亞或東南亞裔人拍的廣告,當中品牌主要集中個人護理及醫藥方面,已懶得在香港本地化,因為人家的目標巿場根本就不在香港,或至少,不是說廣東話的香港人,看看 Oral B 的何炅的廣告(估計其實都有很多香港人不知道何炅是誰,我知道因為我都跑了內地一段時間,間中都有看湖南衛視),不但是用廣東話配音,更是用在香港知名度低的藝人,但說真的,本來人家的廣告不是給香港人看,而是先針對其他巿場,其後再順手配個音在香港放映。

來源見圖右下角

我重申自己保守的政治立場,無意挑起本土意識的議題,我單純以用戶體驗的角度探討這件事。既然上述兩個品牌都「襟掣」選了香港為廣告的受眾,又為何不調整內容令香港人更易接受呢?如果是基於成本考慮,那麽,既然香港巿場都小得不值得額外花成本製作廣告,又為何仍要付錢給香港的電視播放一系列只會惹來香港人反感(或至少不會產生好感)的廣告呢?既然又慳錢不重新製作,卻又花錢在香港播放,那麽為何不直接播原音配字幕?都有很多西方的廣告是這樣安排的。

我讀得書少,實在不明白這兩個品牌的巿場推廣部是如何計這條數。


林肇峰 Terence@Creativeworks
金融出身的 80 後互聯網創業者,熱愛把財務知識應用至互聯網推廣,用數字說話。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