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家樂到一粥面:離地用戶體驗及後果
近年大家樂集團及大快活集團的股價,可以說是背道而馳。大快活越來越好,大家樂就越來越差:
有炒股的家父說,「真是想都沒想過大快活的股價會有超過大家樂的一天。」
其實大家樂業績及股價疲弱,與她越來越差的品牌都非常脗合,如果你是我這類香港 80 後,或許感觸良多。在我求學時期,大快活的品牌非常差,她怎樣改,總是覺得她不行,她的多士為何永遠這樣厚?她員工制服為何永遠這樣土?她的意粉為何永遠這樣難食?但今日,大快活卻成為香港各年齡層的優秀品牌,她用代言人的策略、無味精宣傳、長者優惠、送餐等舉動都驚奇地貼地,員工精神面貌與品牌一致;相反,大家樂天天被人鬧,看看大家樂的 Facebook Page 像成為投訴板一樣,大家樂的員工,亦經常「黑都面哂」,與她們常掛出來的招聘廣告上的員工笑臉構成嚴重反差。
事實上,論食物及創新,大家樂一直都做得很好,至今我仍然認為她在食物創新是一流的。但究竟她出了甚麽事呢?或許從旗下一粥面的運作可見一斑。其實類似經驗在大家樂品牌都出現,只不過是我剛巧昨晚在一粥面經歷了,覺得寫出來都幾有趣。
昨晚在一粥面吃粥底火鍋,有幾個發現,說明了一家不重視用戶體驗的實體店,是怎麽的一回事:
1、廣播一直呼籲買了火鍋的人去取餐處交票,我感到非常奇怪,為何要特意提醒客戶去交票呢?原來,它的運作是在收銀台同時將票及紅色的送餐牌交給顧客,結果顧客付款時拿到了送餐牌,就以為不用再到取餐處交票。它想學大快活送餐,卻只學了一半,結果,付了款的顧客,又要拿著這個紅色送餐牌,又要過去取餐處交票,論論盡盡,多此一舉!大家樂真是由香港人管理的?誰想出這樣傻的做法?
2、有顧客艱辛地找到空位坐下,才發現要交票,叫店員幫忙,但店員又真是很忙。怎辦?那顧客竟然放下一部手機來霸位!結果有新的人來坐下,爭執就是這樣開始。
3、整家店,只有兩個店員收拾,她們還要負責送餐,負責點火,負責加湯。結果這些用完的餐具,根本沒人有時間打理,整家店看起來像茶餐廳的後巷般,一遍狼藉:
4、因為沒人打理,有些枱長期不能讓顧客使用。我們三個人,坐在六人枱,而再前面的一張六人枱,只坐了兩個人,但本來有空的位置,因為沒有人收拾,由六點半到八點都沒有新顧客可以使用。可以想像,有多少人因為看到沒有空位而離店,放棄消費。
5、店員真的做得很辛苦,地方又逼,員工與員工,顧客與顧客,員工與顧客之間亦多了爭執。我跟店員說,不如我來收拾我那張枱吧,她叫我千萬別這樣做,我估計她是怕被上司責罵,所以搞到我都不敢輕舉妄動了。
其實以上情況我在大家樂都屢見不鮮。無論是大家樂以至一粥面,實體店的管理已出現嚴重的誤判。我不知道為何管理層可以如斯無視。大家樂情況像 TVB,的確她目前食物還是較競爭對手為好,我們還是一路鬧一路吃,但品牌就像抵抗力,當抵抗力差時,一旦有病毒入侵,情況就會瞬間惡化。如果大家樂繼續任憑自己的管理及品牌抵抗力越來越差,一旦出現甚麽關公災難,就有機會一下翻船。難道連年疲弱的業績及股價,還未足夠令大家樂的管理層感到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