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scribe
  • About Us
  • Works

Creativeworks Blog

  • Play
  • Contact
  • About Us
  • Works
  • Play
  • Contact

Posts tagged “negative feedback”

  • Home
  • Posts tagged “negative feedback”

12 月

12

利用 Facebook 發佈帶動有質量的網站點擊
Facebook 廣告與關鍵字廣告的主要分別是,在 Facebook 你可以主動出擊接觸受眾,關鍵字則要等待別人搜尋相關字詞,但這不代表 Facebook 廣告更有優勢,雖然它容許你主動出擊,但這亦代表接收到你訊息的受眾,當時對你的訊息不一定有需求。不少香港 Marketer 受制於錯誤的 KPI,令 Facebook 廣告策劃本末倒置,只追求數量,不追求質量。事實上,若你內容不吸引,就算你用廣告帶動了曝光,最終都達不到正面的營銷效果,只會令受眾生厭。看看我們早幾天這個 Facebook 發佈: 這個發佈是在 Facebook 上分享我們一篇博客文章的連結,再加上一些說明。發佈產生了
Google, Social network, Tutorial
2 comment(s)
 Like
dynamic remarketing‬, Facebook廣告, Link Clicks, negative feedback, People Reached, ‪‎動態再推廣‬, 網站點擊, 觸及, 負面反饋, 連結點擊, 關鍵字廣告

1 月

26

[Marketers必讀] Facebook 廣告效果(1) – 觸及 28 萬人的意義
要分析社交推廣的表現,其實真是有很多個角度。這次我嘗試分幾篇簡單介紹一下其中幾個我喜愛看的數據及我如何解釋它們。看看 1 月 15 日「TVB與毛記電視」一文截至 1 月 22 日的表現:People Reached 指這篇發佈觸及多少個不重覆的 Facebook 用戶。留意這篇發佈產生了不錯的發佈互動及散播效應,所以 28 萬多個的觸及,其實有近 6 萬個是自然的觸及(organic reach),即並不是由付費產生,而是由 Facebook 根據發佈內容與用戶的關聯性計算出來的自然進入用戶 news feed。發佈互動(Post Engagements),即 Post Clicks、Likes、Comments、Shares,即用戶見到了這樣的一篇發佈,他除了「見到」以外,還會在這發佈「上下其手」做的其他行動。大家更要注意「on
Content Marketing, Social network, Tutorial
0 comment(s)
 Like
Adwords, Comments, CW Blog, Facebook, Facebook廣告, Facebook廣告預算, Google, hashtag, Likes, Marketers必讀, negative feedback, opinion leader, organic reach, People Reached, Post Clicks, Post Engagements, ROI, Shares, Timeline, viral, 意見領袖, 發佈互動, 發佈點擊, 社交媒體

11 月

25

醫生如何應付網絡負評 -下篇
互聯網世代對醫生是一個甚麽的世代?就是每個網民都成了法官或陪審員,網絡就是法庭,醫生無時無刻都在接受互聯網世界的聆訊, 而且這情況是會越來越普遍,不上網的老齡人口會隨時間過去變得越來越少,而在四、五十年代出生的「baby boomers」, 就算自己不懂上網,都會找他們的子女代勞,但大部份醫生對這點卻渾然不覺 。不要嘗試對抗網民。互聯網世代另一個呈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醫生要放低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段,不要再以為自己可以置身於互聯網外,畢竟你是服務大眾 (就算你目標是有錢人,有錢人就不上網了嗎?),並且是眾矢之的。如上篇所述,病人一般對醫生的觀感,不外乎是以下四個象限的其一:一、醫術高明及態度良好 二、醫術差勁及態度良好 三、醫術高明及態度惡劣 四、醫術差勁及態度惡劣「高明」、「差勁」、「良好」、「惡劣」,很極端吧?在互聯網世界,
General, Social network
0 comment(s)
 Like
negative feedback, 互聯網思維, 社交媒體, 網絡營銷, 網絡負評

11 月

16

醫生如何應付網絡負評 -上篇
你經營一家店,有人去到你的店投訴你的服務,你會怎樣處理?不理她,當她透明?跟她爭論,慢慢演變為罵戰? 報警求助?還是你會很平和地跟她溝通,試圖令她息事寧人,更好的結果是她非常滿意地離開?近期我要找專科醫生,我相信大部份香港人都會跟我一樣,問問朋友,或在網上搜索,找到醫生名字,又會「Google」這名字一大遍,「起底」,甚至看了十多頁搜索結果都未肯收手。我看到一些醫生被負面評價,有些是傳媒的報導,有些是討論區的留言,當中不一定是近期發生的,我甚至找到一些醫生在十多年前被負評,在互聯網上永久留下烙印。這促使我有興趣去思考,作為香港的醫生,要如何應付這些情況?在香港,醫療行業份外敏感,因為本來香港醫生的社會地位(及收入)就很高,站在金字塔頂層,香港社會對醫生的要求亦相應地高,而且法例對醫生做宣傳的監管非常嚴格,所以醫生面對的是一個「別人在暗、自己在明」的一個戰略不利境地。如今,大部份人都會在網上搜索所需資料,社交網絡則令資訊散播得更快,而且與健康有關的事情是份外容易觸發別人的同理心,這令醫生面對的環境更複雜。醫生是傳統的專業,但面對互聯網世代,不能再固步自封,要與時並進,增強自己的互聯網思維。坊間其實有很多教人如何處理網上負評的文章,我就針對香港醫療行業,說說自己的看法,但我要先說,大部份在其他行業適用的方式,我認為對醫生都行不通,所以不要以為我能提供萬能藥,我只希望各位不要殺雞取卵,因小失大。千萬不要試圖要求對方或平台刪除負面信息,無論是直接要求,還是通過代理人,白痴都知道代理人是受你委托的吧?若閣下認為刪除了信息就等於信息不存在,這正正是欠缺互聯網思維的一種體現。留意,我是說試都不要試,一試了就萬劫不復,對方會拿這點再大做文章,令負評幾何式地惡化。同樣地,實在都不要跟對方理論,就算正義在你方
General, Social network
0 comment(s)
 Like
negative feedback, 互聯網思維, 社交媒體, 網絡營銷, 網絡負評

© Copyright 2012-2018 by Creativeworks